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比不努力更可怕的,是假装努力

作者:主创团·遇见小媛

最近,刷到这样一则帖子,很是感慨。

母女对话中,孩子主动聊起单元测试:

“妈妈,我从来没考过这么低的分数。”

“我觉得考第一名的人很累,她要不停地卷自己,来保住第一的位置。”

言语中有羡慕,亦有自责,身为妈妈,帖主给出了这样的回应:

“学霸是很累,还可能睡不着;但要是倒数第一,每天睡得好,还不用怕别人超越,努努力就不用垫底了。”

这话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。



但不少网友看完后,也发现了一个教育漏洞:这位妈妈在维护孩子信心的同时,其实也限制了她的追求。

就像一句评论形容的:“有限的精神,专注到有效的事情中去。高效的思考,不让学习的机会白白溜走。”

诚然,到了中小学,孩子的成绩不理想,并非输在鸡娃不努力;拉开牛娃与普娃差距的,学习方法与效率才是首要因素。



明卷变暗卷,当鸡娃变成游击战

如何缓解这届父母的“鸡娃焦虑”?

博主@YUNYA麻麻的一句话让人破防:“这世界就像是一个剧场,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,后排观众也不得不站起来。”

如今,少有不为育儿焦虑的妈妈。

就像在生活中,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:

一对一家教太贵,就有相识的宝妈相互介绍,凑齐小班人数送孩子上兴趣班;

以前小朋友凭一首《孤勇者》接头,现在放学了被父母往外送,打声招呼就算对上补习“暗号”。

所以有网友评论:“被父母推着走的娃,像是在全国各地上演的游击战。”

乍一听,还挺幽默,但背后却道尽父母的心酸。



想起我一个朋友,便是如此。

儿子中考时偏科严重,朋友不得不私下加强和班主任的交流,希望鞭策下孩子别掉队。

老师也希望学生取得好成绩,平时便多留意了下这孩子。

发现他在校时,六点多就到了教室上自习,平时吃饭靠小跑去食堂,十分钟内能吃完。

有时夜间查寝,都能看到他还坐在床上背记单词。

凡是在老师看得到的地方,这孩子无一不在刷题、看书。

只是在此状态下,他也常常因睡眠不足在课上打盹被提醒,有时讲的重点难点知识没听清,又要熬夜勤奋学。

如此循环,睡也睡不好,学也没学好,他的多次课堂小测、模拟考试成绩也就差强人意。

朋友从班主任那里得知此事后,愈发苦恼:为什么孩子努力了还考不好?

究其原因,其实一切有迹可循,譬如:

孩子偏科,未必是不努力,也许是做了无用功;比鸡娃更焦虑的,是“打鸡血”了还没效果……

这般让孩子加时加量学习,他们就越能赢在起跑线吗?

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曾表明:饱和式学习,越学越无果。

鸡娃不成功的孩子,需要的不是努力,而是有效努力。





鸡娃背后,孩子正在陷入“伪努力”

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:对于高中生来说,什么是假装努力?

高赞回答总结得十分到位:

“刷大量的题,碰到不会的就跳。”

“用最好的本子和笔,写最长的计划。”

“啥也不思考,整节课都在做笔记。”

看完留言,只觉是说到了我这老母亲心里,因为我家那位中学生就是这般。

学科知识我亲自抓,但每次抽查学习情况,他无一不在用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:

笔记本上用马克笔标得五颜六色,摘抄很用心,就是少了些自己的思考。

每次看到他压线飘过的学科成绩,孩子他爸就会念叨:“咱家儿子是自我感动型选手,看来题海战术是不管用了!”

我也逐渐意识到,孩子步入中学后,所学知识逐年增多、变难,一味拉长战线、加量学习,只会事倍功半。

那么,孩子为什么会陷入伪努力?这3个原因越早知道越好。

1.不了解自身优势

青少年时期,孩子的三观尚未成熟,在自我评估方面难免会受外界影响。

比较常见的现象是,班级里成绩靠后的学生,分数不高,自尊心却很强。

批评一次,就会受一次挫。

久而久之,自尊也就变成了自卑,自觉不是读书的料,又急于自证,学得很吃力却看不到希望,只能浮于表面混日子。

他们也会因差强人意的学习成绩,习惯自我否定,看不清自身优势,变得消极。



2.目标不明确

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说法:

“平时不好好学,临近考试熬夜复习,才懂什么是效率爆表!”

在这种佛系复习法面前,不少孩子也会出现认识偏差:觉得过度学习就能提高成绩。

却忽略了:这种突击学习的方式,仅限于短期目标,长远来看,这种学习方法并不适用。

为了证明这一点,国外有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。

研究人员把参与者分为两组,进行词汇测试。

第一组进行5轮测试,没有一个人在单轮测试中满分通过;而第二组“过度学习者”,进行10轮测试,每个参与者至少3轮测试获得满分。

但过了四周以后,研究者再做回访,发现两组的成绩已经持平。也就是说,过度学习的优势,大打折扣。

可见,目标需从长计议,过度学习很容易让人陷入无效努力。

3.太偏信“聪明论”

还有一类孩子陷入假勤奋,离不开父母常说的“聪明论”。

譬如,在不同家庭总能看到雷同的演绎:

孩子娃考得好,就是极具学习天赋;没考好,就得学学别人家那聪明的崽。

这样的口头禅听多了,孩子只以为想要学习好,“聪明”占大头,努力占比甚微。

以此为了得到一句“你真聪明”的夸奖,孩子努力也就不再用心,多了表面功夫,少了深度思考。





做好这三点,让孩子远离无效努力

听过一个民间故事。

有两个人比赛砍柴,工具都是一把很钝的斧头。

其中一人惜时,想用最长的时间砍最多的柴,便争分夺秒地只顾用力干活;

而另一人,更看重前期准备,选择先把斧头磨成利器再砍柴。

如此一来,起点一样,但砍柴人的策略不同,输赢也毫无悬念:

磨斧头的人赢得轻松;拿把钝斧头的人,看似可利用更长时间砍柴,但效率却不高。

回归到教育方面,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的笨办法,也同样能帮孩子打败无效努力。

毕竟,学习没有捷径,但有方法,父母的正确引导,就是孩子的最佳“利器”。

1.少夸孩子用功,多夸孩子的进步

育儿过程中,鼓励式教育没错,但夸错了方向,即是误区。

比如,面对学习慢热的孩子,付出再多时间,效果都不明显。

这时,父母夸他们用功,只会让孩子以为:

投入越多时间,就会赢得夸奖,那我就要熬更长的夜,做更多的题。

而事实上,学习效率往往以倒“U”形态呈现,达到临界点后,时间越长,效率越低。

所以,把“你真用功”、“你真努力”,换成“你这次又进步了”,能更有效鼓励孩子。



2.少替孩子做决定,多让孩子拿主意

目标感不强,学习也会少些变通。

对于这类孩子,父母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。

譬如,小事让孩子做决定,大事可以和他们商量了再选择。

没有什么,比参与其中体会更深。

认知思维养成后,再引导孩子迁移到学习中,他们的目标也会更清晰。

3.少关注分数,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

身为父母,平时拿到班级成绩单后,可以先替孩子分析学科强弱,再找到他们的兴趣点。

孩子要是喜欢数学,就多讲讲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:

学好语文,才能更准确审题;要是还能学好英语,以后就能有更多机会在数学领域深造。

如此,即使孩子在某个阶段偏科,盲目努力,他们也会为了深入学习兴趣学科,自觉尝试、探索正确的学习方式。





想起一句话:“结果不重要,努力的过程更重要。”

这句话没错,但对于“假勤奋”的孩子来说,不适用。

当他们以为高分是为满足父母期待时,只会装装样子努力学习。

如此,越努力越内耗,越内耗越努力,毫无效率。

这时,父母识别出孩子的假勤奋后,懂得降低期待,耐心引导,就是最稳妥的教育。

愿所有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引路人,成为彼此最好的见证!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陕西法制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  • 华侨大学(泉州校区)近日,部分高校“非升即走”政策争议连连。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,近日一则自称华侨大学教师的朋友圈截图引起广泛转载和争议。该网民自称怀孕9个月时因考核未达标被华侨大学解聘。这位自称是华侨大学女教师的网民称:自己在怀孕期间写了2[全文]
    2024-05-18 02:16
  • ///为数万学子提供青少年美育、中考、高考、美术考研咨询///各位考生:经学校研究决定,现公布我校2024年普通本科招生专业现场考试各类型专业合格分数线:一、合格分数线备注:美术与设计类专业一志愿报考我校考生,所报专业类别录取名额未满的情况[全文]
    2024-03-20 02:49
  • 图|来源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这两天,家长们一定都在讨论湖南那位暴躁的女教师,在办公室殴打学生的老师,揪头发、撕脸、按头、用书扇……不忍直视。默默看完,怒火冲天,这应该是每一个观看者的直接感受吧。一边打还一边语言侮辱:“打死你”、“读书[全文]
    2024-03-02 02:46
  • 作者:主创团·遇见小媛最近,刷到这样一则帖子,很是感慨。母女对话中,孩子主动聊起单元测试:“妈妈,我从来没考过这么低的分数。”“我觉得考第一名的人很累,她要不停地卷自己,来保住第一的位置。”言语中有羡慕,亦有自责,身为妈妈,帖主给出了这样的[全文]
    2024-02-03 02:48
  • 追光,亦成为光,河西学子的征途如繁星般闪耀。2023年,金中河西信息学竞赛队表现亮眼,53名同学斩获103个省级以上奖项,其中,CSP-S获得13个全国一等认定,有5名同学获得满分,人数列全国第三,江苏第一!CSP-J获得8个全国一等认定,[全文]
    2024-01-15 02:39
  • 武汉市中级会计职称领证审核需要提供哪些资料?在考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后,并不是考试通过后就能马上领取到证书的,还需要进行领证审核。考试通过后的领证审核也是考生们十分关注的重点,但对于审核所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很多考生都并不清楚,今天高顿教育将在[全文]
    2024-01-11 02:19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4 by 陕西法制网 shx.dcxinwe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